煙臺潤達垃圾處理運營有限公司 2022年自行監測方案
一、企業基本情況
1.1企業概況
煙臺潤達垃圾處理運營有限公司系煙臺潤達垃圾處理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是由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旗下的中國環境保護公司和煙臺潤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開發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程,成立于2010年9月26日,注冊資本壹億叁仟萬元。位于山東省煙臺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古現辦事處煙臺市生活固體廢棄物循環經濟園區內,地處北緯37°36'0″、東經121°05'9.6″,占地面積81749.2m2。從事垃圾及污泥處理,衛生填埋處置,垃圾處理的余熱發電,垃圾處理項目建設、運營。
現有已驗收項目可綜合劃分為3個:垃圾焚燒余熱發電廠項目、污泥處理項目、100t/d污泥干化項目。
1.2生產規模
序號 |
名稱 |
規模 |
備注 |
1 |
垃圾焚燒余熱發電廠項目 |
處理生活垃圾1000噸/天 年發電量9800萬千瓦時 |
—— |
2 |
污泥處理項目 |
處理污泥450噸/日 |
處理污泥含水率80% 干化后污泥含水率35% |
3 |
100t/d污泥干化項目 |
處理污泥100t/d |
處理污泥含水率80% 干化后污泥含水率40% |
1.2.1垃圾焚燒余熱發電廠項目
煙臺潤達垃圾焚燒余熱發電廠主要建設內容包括:1000t/d濕解系統、2條400t/d焚燒線、2×9MW余熱發電汽輪電機組、飛灰固化系統。垃圾收運、衛生填埋、污水處理依托煙臺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場設施。
1.2.2污泥處理項目
本工程設計污泥處理規模為450t/d,污泥含水率為80%,干化后污泥含水率35%。由于生產設備。技術等問題限值,實際處理規模僅能達到350t/d,干化后污泥含水率為約40-45%。工程主要建設4臺120t/d的干燥機、1座污水處理站(330t/d)及其他輔助裝置。
1.2.3100t/d污泥干化項目
主要建設一套污泥干化系統,儲運系統依托污泥干化試驗項目濕干污泥儲運系統。于現有廠區內建設了“100t/d污泥干化項目”,同時將50t/d污泥干化試驗項目拆除。
1.3生產工藝
1.3.1垃圾焚燒余熱發電廠項目
采用“濕解+篩分+篩上物焚燒”的綜合處理工藝。處理工藝流程及產污環節見圖1
1.3.2污泥處理項目
(1)污泥干化系統包括污泥儲運、污泥干化、干化載氣輸送和處理、干污泥輸送和儲存和蒸汽供給系統等部分。項目工藝流程及產污環節見圖2
(2)污水站
化糞池處理后的生活污水、除臭系統排水和車輛及車間沖洗水進入廠區污水處理站處理,處理達標后,回用于廠區生產,不外排。項目工藝流程及產污環節見圖3
1.3.2 100t/d污泥干化項目
(1)100t/d污泥干化系統包括濕污泥儲運、污泥干化、干污泥儲運、供水、排水、蒸汽、供電系統等部分。項目工藝流程及產污環節見圖4
項目產污環節見表1。
表1 工藝產污環節一覽表
#FormatImgID_3#
#FormatImgID_4#
1.4污染物排放及治理設施 1.4.1垃圾焚燒余熱發電廠項目 A、廢氣 本項目廢氣主要包括卸料、篩分、濕解、篩下物暫存車間產生的惡臭廢氣;焚燒爐產生的焚燒廢氣。 (1)卸料大廳、卸料地坑、濕解排料系統、緩沖系統臭氣經收集后采用2套“粉塵過濾器+堿溶液洗滌塔+低溫等離子處理技術+水洗除臭吸附工藝”裝置處理后,經31.5m高排氣筒排放。 (2)同時,卸料大廳增加噴淋除臭裝置。 (3)濕解排料系統工藝廢氣經冷凝噴淋除塵除霧后作為一次風引入焚燒爐焚燒。 (4)篩分系統臭氣經收集后采用一套“粉塵過濾器+水洗(或堿溶液)+噴淋除霧+低溫等離子處理技術+氧化吸附工藝”裝置處理后,經31.5m高排氣筒排放。 (5)原堆肥車間臭氣經收集后采用一套“除臭劑洗滌+堿液噴淋”裝置處理后,經15m高排氣筒排放。 (6)焚燒爐產生的焚燒廢氣經半干式脫酸反應塔+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塵器處理工藝處理后由80m高排氣筒排放。 B、廢水 本項目廢水中卸料地坑、緩沖地坑、焚燒暫存坑產生的垃圾滲濾液,除臭除塵塔廢水,車輛車間沖洗廢水、初期雨水及生活污水。全部廢水均進入現有調節池后,依托煙臺市生活垃圾處理場滲濾液處理工程處理后,排入套子灣污水處理廠進一步處理,最終排入黃海。 冷卻系統排污水,化水車間濃水等清凈下水以及后期雨水排入現有工程雨水管網,最終排入白銀河。 C 、固體廢物 本項目主要固廢為焚燒車間產生的灰渣(爐渣及飛灰)、除塵除臭塔填料、半干法脫酸塔及布袋除塵器落下的飛灰、生活垃圾。 除塵除臭塔廢棄填料送至焚燒車間焚燒處理;生活垃圾與進場垃圾一并處理。焚燒車間產生的爐渣送爐渣綜合處理項目處理,飛灰經固化后送填埋場衛生填埋。 1.4.2污泥處理項目 A、廢氣 污泥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氣集中收集,通過引風機送入文丘里洗滌器去除灰塵等雜物,然后進入填料除霧塔去除水霧;氣體在除霧塔的入口位置與通入的氧化劑進行強氧化反應后,氣體進入UV光解催化氧化異味處理器,通過高強度紫外線光照射,將難以處理的氣體分子鏈打斷,同時生成的臭氧和羥基自由基對打斷的分子鏈進行強氧化反應,最終將臭氣分子氧化成水、二氧化碳以及低分子無臭化合物;經UV光解設備處理后的氣體通過引風機送入15米高煙囪達標排放。 污水處理系統各處理單元產生的臭氣通過管道引至污水站除臭系統處理、厭氧罐產生的沼氣引致火炬焚燒處理,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 B、廢水 本項目廢水包括污泥干化產生的廢水、車輛及車間沖洗廢水、除臭系統排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和其他生產廢水一同進入本項目新建的污水處理站進行處理。 污水進入調節池進行水量水質調節后由泵打入厭氧池。污水在厭氧污泥的作用下,部分有機物發生分解轉化成甲烷,初步降低了廢水的COD,處理后的水自流進入水解酸化池,污水中的有機物在水解酸化池中得到充分降解,并對回流的消化液進行反硝化反應,去除廢水中的總氮。然后進入活性污泥池進行好氧生物處理,污水中的有機物和氨氮不斷的被好氧微生物所吸附、降解?;钚晕勰喑氐某鏊恋砗筮M入深度處理池,進一步深度去除氨氮。深度處理出水消毒后全部回用于廠區生產。 C、固體廢物 污泥處理項目固體廢物主要是職工生活產生的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4.2t,經統一收集后送至焚燒發電廠焚燒發電,不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污水處理系統內的剩余污泥經泵提升或自流進污泥濃縮池,濃縮后由板框壓濾機脫水,濾液進入廢水收集池,壓濾后的污泥外運至污泥倉干化后焚燒。 1.4.3 100t/d污泥干化項目 A、廢氣 項目產生的廢氣主要廢氣主要為污泥貯存和干化過程中產生的含顆粒物、NH3和 H2S 等的惡臭氣體。干燥機廢氣經旋風除塵器、噴淋塔、前置冷卻器及后置冷卻器處理后作為一次風送入煙臺潤達垃圾焚燒余熱發電廠焚燒爐焚燒處理;生產車間廢氣經管道收集后經除臭液噴淋塔、化學除臭洗滌塔處理后,經1根15米排氣筒排放。 B、廢水 廢水主要有污泥干化產生的工藝廢水、除臭系統排水、車輛和車間沖洗廢水、循環冷卻水系統排污水。干化產生的工藝冷凝廢水依托廠區現有污水處理站進行處理,處理后全部回用于 垃圾焚燒余熱發電廠項目。車間沖洗廢水、除臭塔產生的廢水和循環冷卻排污水經廠區污水管網排入環衛處填埋場污水處理站處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網,進入套子灣污水處理廠進一步處理。 C、固體廢物 本項目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包括污水站新增污泥和旋風除塵器收集的粉塵,不新增生活垃圾。 ①污水站新增污泥 污水站新增污泥量約為5t/a,壓濾后的污泥外運至煙臺潤達垃圾焚燒余熱發電廠污泥處理項目干化后焚燒。 ②除塵設備收集的粉塵 項目旋風除塵器收集的粉塵量約為26.3t/a,輸送至干污泥料倉。
1.5監測點位示意圖
#FormatImgID_5#
二、監測方案
2.1污染物排放監測 2.1.1煙氣污染物排放監測 煙氣污染物主要包括SO2、NOx、顆粒物、CO、HCl、重金屬、二惡英等,1#焚燒爐和2#焚燒爐共用一個排放口,共設置2個監測點位,自行委托第三方檢測。煙氣污染物監測主要為自動監測和手工監測兩種,具體監測情況見表2.1.1-1,評價標準見表2.1.1-2。 表2.1.1-1 煙氣污染物監測情況一覽表
#FormatImgID_6#
表2.1.1-2 煙氣污染物監測結果評價表
#FormatImgID_7#
#FormatImgID_8#
#FormatImgID_9#
2.1.2廢氣污染物排放監測
有組織排放的廢氣污染物包括氨氣、硫化氫、顆粒物、臭氣濃度等。有組織排放的主要排放口為:濕解排放口、篩分排放口、堆肥排放口、污泥干化排放口、污水站排放口,一共5個監測點位,自行委托第三方檢測。 無組織排放廢氣污染物包括H2S、氨、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三甲胺、二硫化碳、苯乙烯、臭氣濃度、顆粒物。無組織排放監測點位為廠界外下風向最大濃度處,具體位置根據風向和現場情況而定,設置4個監測點位。監測情況見表2.1.2-1,評價標準見表2.1.2-2。 表2.1.2-1 廢氣污染物監測情況一覽表
#FormatImgID_10#
表2.1.2-2 廢氣污染物監測結果評價表
2.1.3廢水污染物排放監測
電廠項目廢水污染物中滲濾液和生產廢水中的除臭塔廢水、車輛車間沖洗水,生活污水經調節池送至污水處理站處理后入套子灣污水處理廠;生產廢水中的化水處理濃鹽水、循環冷卻排污水屬于清凈下水,入雨水管網,為其中1個監測點位1#點位雨水管網外排口。焚燒爐等設備冷卻水通過循環水池回用。
監測情況見表2.1.3-1,廢水污染物監測結果評價標準見表2.1.3-2。
表2.1.3-1 廢水污染物監測情況一覽表
表2.1.3-2 廢水污染物監測結果評價表
2.1.4固體廢物排放監測
本項目主要固廢為揀選系統分選出的大塊垃圾,磁選出的鐵質金屬,焚燒車間產生的灰渣、除塵除臭塔填料、半干法脫酸塔及布袋除塵器落下的飛灰及生活垃圾。
揀選系統分選出的大塊垃圾,焚燒車間產生的灰渣、飛灰固化物等送至填埋場衛生填埋處理;磁選出的鐵質金屬外售綜合利用;除塵除臭塔廢棄填料送至焚燒車間焚燒處理;生活垃圾與進場垃圾一并處理。
監測項目為飛灰固化物含水率、重金屬、二噁英,爐渣熱灼減率。
監測點位1#點位飛灰固化系統出口、2#點位焚燒爐爐渣出口(每臺爐各一個樣品)。監測情況見表2.1.4-1,固體廢物監測結果評價標準見表2.1.4-2。
表2.1.4-1 固體廢物監測情況一覽表
表2.1.4-2 固體廢物監測結果評價表
2.1.5廠界環境噪聲監測
本項目噪聲源主要包括滾筒篩、送風機、引風機、二次風機、泵、汽機、鏈板式給料機、給水處理設備、煙氣凈化設備、爐渣輸送機等。
點位:圍繞廠界四周設4個監測點,靠近噪聲較大的生產設備處可增設測點。
采樣頻次:每季度一次,自行委托第三方檢測
廠界噪聲符合《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2類功能區標準要求。晝間60dB,夜間50dB。
2.1.6土壤監測
本項目涉及大氣沉降的污染物主要為二噁英、鉛、汞、鉻、鎘、砷、銅、鎳、銻和鈷。
點位:廠內點位。
采樣頻次:每年一次,自行委托第三方檢測。
土壤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 表 1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和管制值(基本項目)。
質控措施:所有使用的采樣設備送計量所進行校準和檢定;做現場空白、實驗平行、操作空白;定期做分析儀器的期間核查;做加標回收和質控樣確認。
三、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
3.1自動監測
煙氣污染物自動監測按照《固定污染源煙氣排放連續監測技術規范》(HJ/T75-2017)和《固定污染源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HJ/T76-2017)要求進行監測。
本企業嚴格要求國家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和環境監測管理規定的要求開展自行監測,所采用的自動監測設備已通過環保部門驗收,定期進行校驗校準并加強運行維護管理,能夠保證設備正常和數據正常傳輸。
3.2手工監測
本企業不具備自行監測能力的監測項目,本企業委托有資質的社會化監測機構開展監測時,能夠明確監測質量控制要求,確保監測數據準確。
四、信息記錄和報告
4.1信息記錄
4.1.1自動監測記錄要求
自動監測設備運維記錄,包括自動監測系統狀況、系統輔助設備運行狀況、系統校準、校驗工作等;以及說明書籍相關標準規范中規定的其他檢查項目:校準、維護保養、維修記錄等。
4.1.2手工監測記錄要求
現場檢測和實驗室分析原始記錄應詳細、準確、不得隨意涂改。
4.1.3生產和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狀況
記錄監測期間企業及各主要生產設施(至少涵蓋廢氣主要污染源相關生產設施)運行狀況(包括停機、啟動情況)、產品產量、主要原輔料使用量、取水量、主要燃料消耗量、燃料主要成分、污染治理設施主要運行狀態參數、污染治理主要藥劑消耗情況等。日常生產中上述信息整理成臺賬保存備查。
4.1.4 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產生與處理狀況
記錄監測期間各類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的產生量、綜合利用量、處置量、貯存量、傾倒丟棄量,危險廢物還應詳細記錄其具體去向。
4.2應急報告
監測結果出現超標的,排污單位應加密監測,并檢查超標原因。短期內無法實現穩定達標排放的,應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交事故分析報告,說明事故發生的原因,采取減輕或防止污染的措施,以及今后的預防及改進措施等;若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事件,排放的污水可能危及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安全運行的,應當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危害,并及時向城鎮排水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等有關部門報告。
五、信息公開
5.1公布方式
可選擇廠區外電子屏幕、公告欄、公司網站、聯網環保局網站、向環保部門提交報告等。
5.2公開內容
企業基本信息、自行監測方案、自行監測結果、達標情況、超標倍數、污染源監測年度報告。
5.3公布時限
5.3.1自動監測數據應實時公布監測結果。
5.3.2手工和自行委外進行的例行監測可在每月月底前集中公布上月監測結果。
5.3.3每年一月底前公布上年度自行監測年度報告。
煙臺潤達垃圾處理運營有限公司
2022年01月27日